在歐式茶歇廳一角,放著一張中國古琴,一個盛裝女子坐在琴前,低首輕撫,流水般的樂曲頃刻間灑滿廳內��� 吧台、咖啡、小桌、高凳、沙發,在這歐式的茶歇廳的一角,醒目地放著一張中國古琴,一個盛裝的女子坐在琴前,低首輕撫,流水般的樂曲便從她指尖淙淙地流淌出來,頃刻間灑滿了廳內。 這是初次見到姚亮時的情景。來參加28屆世遺會的代表多多少少都會注意到姚亮和她的古琴,古琴的魅力借助她精湛的琴藝散發出來,讓人們領略到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深層意境:寧靜致遠,天人合一。 姚亮自小生長在蘇州,但已離家十餘年,目前定居於深圳,此次因蘇州市政府之邀而專程從深圳趕回家鄉,隻為了向世遺會的各國代表展示中國古琴這一中國最古老、深邃而空靈的藝術形式。 “文化沙漠”的心靈淨土 40歲的姚亮已不算年輕,但一雙的眸子卻異常清亮。姚亮笑著說,這可能與她學的是古琴有關。 姚亮自小便酷愛民族音樂,十五六歲就彈得一手好琵琶。後來改學古琴,先後師承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和古琴世家吳兆基先生。從此古琴就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,20餘年來與琴無一日分離。 多年的潛心研習,使她終有所成,1992年在杭州古琴邀請賽上,姚亮獲得優秀演奏獎。又是十餘年下來,無論在演奏的風格和技巧上,她對樂曲的詮釋都已顯出獨到之處。2003年11月,古琴被列為“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”之際,姚亮在家鄉蘇州成功地舉辦了“憶鄉行”古琴獨奏音樂會。古琴大師龔一先生對這位弟子的喜愛在以下這番評價中可見一斑:“她說自己‘並不聰明’,‘聰明’沒有明確的標尺,但她卻有一個很大的特點���努力、刻苦。一堂課後,一段時間以後,都會發現她又有了明顯的進步。”姚亮自己的解釋是:“我喜歡上古琴後,就會一直喜歡下去,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。” 姚亮說這話是有原因的,當初因古琴的傳播麵極其有限,家人曾對她一門心思隻學古琴產生了擔憂:“將來要沒有飯吃的!”勸她改學其它,姚亮卻執意不從。 若幹年後,憑著這份執著與過人的毅力,這位柔弱的姑蘇女子居然在有著“文化沙漠”之稱的深圳,推廣起既很講究文化又還不為多數人所知的古琴,開辟了一片心靈的淨土。 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到深圳的艱辛,姚亮記憶猶新:“開始時是很難,但我不管,隻要有空,我還是練我的琴。練得很苦,一天要練6個小時。”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